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党中央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基层

众安在线、众安新闻客户端“向左摇一点,精准抓取!”用手指轻敲控制面板,机械臂紧紧夹住微型零件,在屏幕上画出平滑的弧线;旁边的工作站上,几个学生围着机械臂讨论,调试代码的敲击声和零件拆卸的清脆声交织在一起。走进安徽工程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一幅充满青春活力的创新景象扑面而来。在这里,一群热爱科技的学子用他们令人惊叹的创意,为冰冷的机器赋予“智慧和温暖”。作为“学校创新的热点”,机器人学院现代产业实验室长期以来一直是学子们追逐科技梦想的天堂。 “只要你有想法,在这里你都能找到实现的可能!”孙晓晓,22岁,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调试系统时使用 ced。记者发现,实验室研发的实验机器人装备等16个教学产品已在全国64所高校推广,广泛应用于工程技能教学,有力支撑了行业急需人才的培养。实验室的受欢迎,离不开学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全力支持。学校建立“一院一中心”机制,选派98名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训并担任“科技副院长”,聘请57名行业教授,尽快在课堂和教材中推广先进的工业技术和前沿技术。依托与企业结合的科研平台,支持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开展横向项目、合作研究打通“学-研-产-用”价值链,解决企业共性问题70余个,赋能、变革85个成果群体,其中参股设立科技公司6家。在这里,创新永远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学校与企业共建18所产业学院、26个产业融合中心,重建23个课程体系,开设20余个命名班。该体系构建了“实践课程-竞赛训练-科研项目-创业实践-产业项目”五个环节的创新驱动的实践体系。通过课程体系重构、跨界教学团队建设、技能平台整合、多重评价体系融合,实现了五个技能培养环节的有机衔接和充分渗透,形成了“学-赛-研-创-产”的全方位技能培养体系。l链闭环训练体系,激发学生工程技能创造力。如今,这个充满活力的实验室已成为人才成长的“孵化器”。近五年来,学生在A类赛事中获得一等奖及以上63项;学校连续三年荣获“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冠军;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共获得一等奖10项、二等奖12项,并3次荣获安徽赛区Ti杯。 “实验室就像‘梦想加速器’,将我们的想法从图纸变成现实。”刚刚毕业的孙晓晓加入了芜湖安普机器人有限公司,他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入行”了:“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在这家公司工作过,研究过数字孪生机器人,因为经验丰富,所以毕业后就加入了工作。”在安徽工程大学,像他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探索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用青年的力量驱动创新——技术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让机器人技术在更多领域大放异彩。 (记者石瑞文、朱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