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文化中国行】保护黄梅手腕,唱响时代新节奏

“感恩与黄梅戏的邂逅,它让我的生命有了燃烧的意义。” 11月10日,面对记者,新晋“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余文兵眼中流露出喜悦。 11月4日晚,第十八届文华奖评选结果揭晓。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青年演员余文兵凭借黄梅戏《太阳山上》中“李安本”的精彩表演荣获“文华表演奖”。 10月初,于文兵清晰地记得在四川省宜宾市九都剧场的最后一场演出。现场掌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不少观众在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开。 “歌剧从来不是一场单向的表演,它是心灵之间的共鸣。当我们激情歌唱时,观众的热血沸腾;当表演达到悲伤时,观众的叹息也会放缓。”于文兵说道深感全世界的观众因为这个舞台而产生了同理心。 “原来歌剧是没有地域界限的,真情可以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太阳山上》改编自安徽作家季宇的小说《最后的广播》。该剧讲述了电报局职员“李安本”从贪生怕死到投身革命,重温一段难忘的战争岁月的故事。表演中,于文兵对人物弧线进行了细致的分割:小算盘时的“李安本的狡猾”、与女战士交谈时的圆滑、生死的最终决断,都完美地展现在他的面前。 “如果想让观众认识李安本,就必须把这个角色放在心里,而不是套在公式壳里。”于文兵一直认为,脸谱是戏曲表演中最忌讳的。 “连一招一招的老规矩也要遵循他的规矩”自2021年首播以来,《太阳山上》已在安庆、合肥、武汉、北京等地巡演了50多场。剧本在反复打磨中变得更加微妙,人物在一次又一次雕琢中变得更加清晰。在这次最终审核之前,剧组再次对一些台词和手势进行了调整。“为了拉大‘李安本’前后行为的反差,我们将“前期表演时小丑的巧妙手法,让角色更加搞笑。”余文兵说。《太阳山上》始终沿袭黄梅戏的根源——银丝腔的优美和烟袋腔调的简洁,融入“抢背”、“抛壳”等绝活技巧,嵌入剧情质感中,赋予烽火故事既有老戏曲的灵魂,又有新时代的美感。动作如同“破壳”,于文兵淡淡地说道:“做这些动作并没有什么秘诀,只是一个‘功’字由此而来。”他跳跃时,四肢如弓,背着地时,稳如磐石。背后是无数肌肉之间的较量,以及每天服装浸湿的汗水。一场精彩的演出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亮点,而是一群人的梦想。 《太阳山上》的主创团队90%以上来自安徽。正是这份“万云才华”,给了该剧生根发芽的沃土。获奖当晚,于文兵立即表达了对团队的感谢:“是大家的坚持,才让我站在了领奖台上,这份荣誉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文华奖的荣耀背后,是于文兵十几年对梦剧追求的坚持。 1992年出生于望江县长岭镇。母亲曾是黄梅戏演员。歌剧的音调和音乐是他童年最生动的记忆。 “黄梅戏的声调非常优美,站在舞台上,你可以尝试不同的角色,体验各种各样的人生。”就这样,戏曲的种子在于文兵的心中生根发芽。 2006年,于文兵考入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开启了职业之门。黄梅戏的“无根据”性质,迫使他必须练习“百变本领”的艰难实践; 2013年加盟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实现从“学戏”到“唱戏”的转变; 2016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进修。京剧、昆曲为他提供了各种艺术养分,让他保持了黄梅戏的根基。 “文华奖不是终点,而是我艺术之路的新起点。”作为一名“90后”作为演员,余文兵心中始终牢记着传承和弘扬黄梅戏的使命。“我要沿着前人的足迹,深化功底,深入群众,汲取营养,在坚持诚信创新的同时,推动黄梅戏在新时代大放异彩。”(记者陈成)